拼多多真的有假货"原罪"吗?
这其中有拼多多作为平台自身的责任,也有市场结构、消费群体分级等更复杂因素,不能一概而论。
拼多多在商业上的迅速成功,来自于区别于传统电商的运营模式。当传统电商将目光转向城市中产阶级的消费升级时,拼多多反其道而行,瞄准数量更为庞大、长期被忽视的三四线城市消费群体。
这个群体的收入相比一二线城市中产阶层要低得多,对商品价格的敏感度更高。同时,相比快节奏的城市中产阶层,他们工作之外的时间更多,有更多精力投入到中产阶层认为性价比不高的"拼货"游戏中。
拼多多模式的"聪明"之处在于,通过智能手机的普及,以及凭借微信构建的社交生态,可以将数量庞大、但相对碎片化的需求,通过"拼团"迅速聚拢,形成对某类商品的集中需求。
继而直接对接产能过剩却缺乏有效营销渠道的中小厂家,从而最大程度释放消费需求,同时能够确保厂家快速出货,大幅度降低资金挤占压力,获得更多现金流。对于商家而言,现金流比利润率更重要。
因此,拼多多依靠较低的获客成本,以及对中小商家的博弈优势,完成了"爆款-高流量-掌握对商家价格谈判主动权-更多爆款活动-更高用户人气"的成长循环。
但是,必须指出的是,拼多多在针对B端(商家)的管理模式上,为了尽快推动自身平台的商品量级,采取准入门槛相对更宽松的模式,对商家进行"宽进严罚"。
招股书显示,两三年内,拼多多平台聚集着超过100万的活跃商家。这一方面给平台带来商品供应量的爆发性增长,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拼多多的平台监管成本。换句话说,在发展初期,拼多多将增长速度放置于增长质量之前,这也是国内电商在草根阶段的主要成长路径。
拼多多的"假货"争议,还在于其低价运营模式,虽然符合当下消费分级的现实,但也无法回避另一挑战,就是为了保持差异化优势,平台对于商家的入驻考量和流量扶持,必然是轻品牌而重价格。
众所周知,一个企业能够打造知名品牌,必然是在质保、营销投放等各方面的长期投入所致。这部分费用纳入总成本,就会导致价格走高。拼多多要通过价格爆款获取高流量。
,入驻其平台的商家要通过规模效应来平衡拼团的低价诉求,就会对质保、营销投放等环节形成挤压,从而造成高仿国内其他知名品牌、产品质量瑕疵率偏高等现象。
实际上,在国内市场上,假冒伪劣和高仿虽然被舆论和公众视为同一类型,却有着微妙区分。在不少地方,一个知名品牌周围往往容易衍生出庞大的"伴生产业"。
比如,国内一些白酒品牌,在其产地也会有仿制其品牌的酒,由于同取周边河水酿制,有些酒质还过得去,市场售价也不高。此类商品有打知名品牌和法律擦边球之嫌。
不过,对于部分消费者来说,以更低价格购买仿制名酒,满足了其社交需求,因此相关需求一直存在。
拼多多模式中的"高仿"现象,是将此类线下需求转移到了线上平台完成,也因此不可避免地卷入相关争议中。这是现实国情的映照,而拼多多在获得更多用户的同时,也必须去承受对等的舆论压力。
拼多多真的有假货"原罪"吗?目前看来,这其中有拼多多作为平台自身的责任,也有市场结构、消费群体分级等更复杂因素,不能一概而论,需要放置在一个更长的时间维度去继续观测。
版权声明:本文由做百科网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联系作者:13693279862
本文链接:https://zuobaike.net/post/pinduoduozhendeyoujiahuoquotyuanzuiquotma.html